楊國柱(左)和馬亞珺在貴德縣的試驗田里查看牧草長勢。

本報記者 喬 棟攝

核心閱讀

牧民在科技小院支持下,種上多年生牧草,拓寬了增收渠道;農技人員持續開展技術攻關,攻克高海拔多年生紫花苜蓿種植難題……青海省多措并舉推動省級科技小院團隊建設,完善升級科技工作站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助力高原種植養殖特色產業發展,為當地農牧民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

眼下,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告別了嚴寒,暖風吹拂著大地。青海大學畜牧獸醫科學院博士生馬亞珺拿著小鏟在田間行走,走幾步不時蹲下來,小心翼翼地鑿捶泥土。一排排嫩綠的牧草已經長了出來。馬亞珺蹲下來,將一株牧草捧在手中,仔細觀察。

這是一株三葉草植物,在這片黃色的田地中,明亮的綠色格外顯眼。周圍的人迅速圍了過來,青海大學生態環境工程學院教授、同德縣001號科技小院負責人楊國柱也在其中,他盯著眼前的紫花苜蓿,嘴里念叨著:“已經第三年了,長勢不錯……”

多年來,海拔3000米以上多年生紫花苜蓿牧草種植一直是個難題。以楊國柱為代表的科技特派員們,堅守在高原一線,努力攻克制約當地種植養殖產業發展的技術難題,給農牧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從一個村到多個地區

越來越多牧民種上多年生牧草

“厲害得很!用了在我們村的科技小院的種植技術,收益非常不錯。我們今年還要種植3萬畝牧草,既有燕麥草,也有紫花苜蓿。”同德縣尕巴松多鎮北扎村村民、花之海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娘懷加是個30歲出頭的小伙子,跟著科技特派員們學習兩年多,已經掌握了多年生牧草種植技術。

起初,娘懷加以種植披堿草、燕麥等牧草品種為主。“這兩種都是一年生禾本類牧草,但作為飼草來說,其營養價值有限,價格在每噸2000元以下。”娘懷加說,他后來了解到,由同德縣001號科技小院培育推廣的多年生牧草非常好,就改種了紫花苜蓿。

“紫花苜蓿是一種豆科牧草,夏天時會長出紫色花蕊,營養成分較高,是很好的牧草資源。如果把普通牧草比作飼料中的‘土豆’,那么紫花苜蓿就是飼料中的‘肉’。”楊國柱介紹,“紫花苜蓿中的植物蛋白含量是普通牧草的3倍多,價格也高很多。”

據介紹,多年生牧草可以實現一次種植,5年內不用重復播種,減輕了牧民種植和管理的負擔,而且固土、蓄水生態功能及保肥能力也更強。

剛下過一場雨,在同德縣往北的貴南縣,貴南草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的牧草示范基地里,副總經理姚雷鳴帶著記者深一腳淺一腳地走進田里。“科技小院一共研發了4個品種,我們除了試種小樹屋供飼食的紫花苜蓿,還兼種了生態苜蓿,功能以生態修復為主、飼草為輔。像這塊是披堿草和苜蓿的混播地,也是科技特派員指導種植的——目的是相互‘扶持’、防倒伏,有利于共同越冬。”細看姚雷鳴說的這塊地,披堿草已率先長出成片的綠,苜蓿則剛剛長出新苗。

在貴德縣,氣候則適宜很多,這里的苜蓿已快長到齊腰高。在貴德縣王屯村,中基新業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馬偉國告訴記者:“苜蓿在我們這里越冬幾乎沒問題,所以科技小院在我們這里的試驗課題是‘苜蓿標準化種講座植和田間管理’‘苜蓿種植與林下經濟’等。去年我們試種了100畝,畝產苜蓿干草能達到800多公斤,總收入近40萬元。”

從一個村,到多個地區,去年掛牌的同德縣001號科技小院,持續增強科技服務能力,讓更多農牧民種上了多年生牧草。目前已在青海全省推廣了4個多年生牧草品種,帶動西寧、海南、果洛3個市州、23個合作社,實現苜蓿牧草種植面積3000多畝,產量達1500噸。

從海拔3000米到4000米

攻克高海拔多年生紫花苜蓿種植難題

從同德縣城出發,沿著巴溝谷地西行,一路爬坡過坎,便到了北瑜伽教室扎村,同德縣001號科技小院就位于這里。

“同德縣001號科技小院是‘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的升級版。”青海省科技廳農村科技處處長苗希春介紹,“我們的每個小院都有‘主題’,相關科研人員專業耦合程度高,更容易出成果。牧草品種培育及畜牧業高效養殖,就是001號科技小院的‘主題’。”

001號科技小院的前身,是同德縣001號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從特派員工作站的科技特派員到科技小院負責人,今年64歲的楊國柱始終圍繞這棵紫花牧草,默默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上世紀80年代,我在基層調研時發現,當地牧民存儲越冬飼料成本很高,那時我就下定決心,要讓多年生牧草在高原上落地生根。”楊國柱回憶。此后,楊國柱在不同地方進行牧草耐寒性、耐旱性試驗,培育種苗抗寒基因組……幾十年來,他不斷“試錯”,也不斷積累。“比如抗寒基因組測試,一個周期就需要5年,沒有捷徑可走。”楊國柱說,到2011年,高海拔地區紫花苜蓿“原種”品系已相對穩定,越冬成功率達80%以上。

隨后幾年里,楊國柱團隊在甘肅、寧夏、新疆等地分別進行商品種種植,這意味著一些紫花苜蓿品種的擴繁技術已相對成熟,可以進行大規模試種。

目前,科技小院培育的紫花苜蓿品種已基本能實現在海拔3000米以上越冬。但青海果洛、玉樹等地海拔在3800小班教學米以上,有的甚至達到4200米,這樣的地區,紫花苜蓿能適應嗎?

還得接著“爬升”。起初,一些小樹屋種植合作社覺得風險大,不愿意長期合作。“規模小,優勢不容易看出來。”楊國柱繼續尋找海拔4000米以上的試驗場地。

團隊費了一番功夫,終于在海南州興海縣找到了一家合作社,上千畝的種植合作計劃開始實施。如今,那里的紫花苜蓿長勢喜人。

從單一種植到培育高效養殖鏈條

科技工作站體系不斷完善升級

“科技小院的設立,意味著產業鏈條關聯度愈發緊密。”苗希春介紹,青海省出臺一系列政策,規范了省級科技小院團隊組建、政策支持、管理培訓、監督檢查等機制,其中有一條很關鍵:圍繞科技特派員研究方向,注重“鏈”的組建。

以同德縣001號科技小院為例,除了研究牧草方向的楊國柱,還有在農業機械、畜牧養殖等領域有所專攻的10余位省內外專家,推動周邊企業、合作社從種植牧草向精細飼料加工、高效養殖方向拓展,形成產業鏈條。

“青海不斷完善升級以科技小院為代表的科技工作站體系,推動科技特派員與企業、合作社開展合作,更好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青海省科技廳廳長陳永祥說。

晚上8點,青海湖正是日落時分。在青海湖東岸、位于共和縣境內的三江集團湖東羊場,圍繞“飼草配比與高效養殖”技術,科技特派員們正在試驗“黃芪多糖”與細毛羊增重的關系……

“以前喂料就是‘憑感覺’,現在要分區飼養,并且在補飼喂料上增加苜蓿和黃芪。針對不同生長期的羊實施精準投喂,我們的出欄率明顯提升。”羊場負責人牟鑫說。

在湖東羊場,青海農牧科技職業學院的李光梅教授正帶著40多名學生,分組對3000多只羊挨個做耳標、采血等工作。“大家都很努力,就是想能幫農牧民解決更多技術難題。”海南州原農業畜牧站站長才讓太退時租場地休后被聘為科技小院的科技特派員,這幾天,他在現場為學生們提九宮格供技術指導。

兩年來,以青海省科技小院為代表的科技工作站體系,共培訓專業技術人員和農牧民34617人次,建立推廣示范基地234個,推廣新品種364個、種植面積達8.41萬畝,應用新技小樹屋術242項,集成新技術示范推廣面積達8.59萬畝、牲畜高效養殖11.29萬頭(只),產值達4.89億元。


By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