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首见碧空万里,闭目听水潺鸟鸣。

百里绿廊,万亩松涛,阳光和煦温暖,空气清新怡然……春夏时节鸟瞰康平县域,入目之处,皆是绿意;

大雪过后走进康平卧龙湖,湖面冰封,银装素裹,格外迷人;

……

由于地处辽宁与内蒙古接壤的科尔沁沙地南缘,曾经的康平防沙治沙任务十分艰巨,“一天能吃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风不停,民不宁;沙不固,民不富”。康平人民深深认识到风沙危害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生活贫困的根本原因。

作为“三北”防护林工程的一个重要节点,多年来康平县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牢牢打造了沈阳市乃至辽宁省的第一道生态屏障。全县的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初期的1.4%提高至现在的24.1%,沙化土地面积从240万亩下降至现在的68万亩,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康平县委书记王铁利表示,做好防沙治沙工作必须积极回应群众所想所急所盼,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着力改善沙化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山清水秀的美丽家园。

持之以恒,筑起“百里绿色长城”

21世纪以前,康平县平均每年出现沙尘暴天气5-6次,春季出现8级以上大风天气在半月以上,每年因风剥沙压等自然灾害影响,粮食减产3亿斤以上,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

小城子镇赵家店村村民张国发说:“原来风沙特别大,种的土豆都能刮到5里以外去。从1970年开始防风固沙,林带成型以后,大伙儿的日子就一天比一天好了。”

曾在康平县工作将近30年的邓福林担任过县长、县委书记,深知沙地造林的不易,保住造林成果更不容易,必须严格控制树木采伐,慎重使用采伐限额。

“要科学合理控制采伐量,没有特殊情况不批准采伐。邓福林还给大家算了一笔账,一棵树从种到成材的成本是卖价的6倍以上,采伐售卖根本不划算。按当时一年采伐限额4000亩计算,一亩地有10立方米的林木蓄积量,林木平均价格仅有3000多元,这是牺牲较少经济利益换来巨大生态效益。”康平县林业局工作人员向记者讲起康平县委、县政府重视造林工作的往事。

21世纪以来,康平县围绕阻沙、风沙源治理、荒漠化土地防治等工作,采取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沙,超常规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2001年,康平县启动辽蒙边界阻沙带一期工程,全长128公里,宽1公里,东起辽阳窝堡,西至柳树乡三嘎甲,总面积17.3万亩。2008年又启动辽蒙边界阻沙带二期工程,在一期工程基础上,向内侧延伸2公里,使阻沙带部分总宽度达到3公里,总造林面积25.7万亩,建起辽蒙边界“百里绿色长城”,有效阻挡了科尔沁沙地南侵。

新老“万亩松”,治沙精神世代传

在康平县海洲乡政府院中央,一棵糖槭树高大茂盛,三四个人都合围不拢,这棵树正是康平县防风治沙的“精神之树”。1965年,由张青山从外地带回,在众人都认为栽不活的情况下,他精心栽培,这棵树真的活了下来,激发了村民防风治沙的信心。

张青山是海洲这一带光秃秃沙地植树造林的奠基者,带领干部群众实现了全乡绿化。几十年过去了,海洲森林覆盖率已位列全市第一,昔日的沙漠小镇成了全省有名的旅游打卡地,“万亩松”林更被列为国家A级旅游景区。

海洲只是康平防风治沙的一个缩影,其他乡镇因地制宜,在植树造林方面也取得丰硕成果,积累了丰富经验。比如,沙金台乡的山地造林千亩枫叶树、西关乡的荒山造林等等。

北三家子街道王平房村从2012年开始又栽植松树7000多亩,累计面积达到1万亩,被称为“新万亩松”,现有樟子松、油松、赤松等10余种松树100多万株。“新万亩松”堵住了康平县北部最大的风口,与海洲的“万亩松”毗邻呼应,成为又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

树木见证岁月,无声讲述人与自然的故事。70余年防风固沙,康平涌现出许多舍小家顾大家的感人事迹。

“我是一名党员,也是一名退伍军人,守护林海就是守护我的家园,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王平房村“新万亩松”护林员李海,今年已74岁,仍坚持每天早晚巡护一次林场,已经坚持30多年,光是护林骑的自行车就换了4辆。

在康平县,像李海这样的护林员还有200多名,他们凭着高度的责任感,在林海间不断穿梭,用脚步兑现无声的誓言,在绿海松涛间书写赤诚与热爱。

当前,守护沙海绿洲的责任已落在了第三代人的肩上。海洲乡育林村党支部私密空間书记梁晓生深情地说:“张青山等老一辈把我们育林村建成了世代享用的‘绿色银行’。我们要传承弘扬他们‘沙丘不绿誓不休’的精神,再造更多万亩松林!”

发展沙产业,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时光流淌,留下的是康平绿色发展的印记。当年在荒漠中栽种的树苗大部分已经成材,为康平积攒了丰厚的绿色资源,不仅保护康平县几十万亩的良田,也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发展,实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全面提升。

“治沙的第一步是把沙打败,打造绿水青山,下一步就要考虑怎么变成金山银山,让群众增收致富。我们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改良树种,使这些树种既能显现良好的固沙效果,还能发挥更多经济价值,这样群众防风固沙就有更高的积极性。”王铁利说。

“以前打井浇地可费劲了,现在往下挖四五米就能见水。为啥?有树有草,把地下水位都‘提’起来了。”海洲乡护林员孙洪山介绍。在万亩松林的守护下,海州大力发展花生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花生规模化、科技化講座、绿色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之路。

昔日的张强镇官宝风口处,结合本地实际,率先实施“旱改水”工程,在沙化和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耕地上,对具备灌溉条件的沙化耕地提质升级,改为能种植水稻的水田,实行规模化、机械化、水利化、耕地高产能化种植,形成了“以树挡沙,以水治沙”的治沙模式。

康平县还加强了对生态极度脆弱地区沙化土地的封禁保护,大力发展寒富苹果、林下经济等沙产业。方家屯镇党委委员唐利告诉记者:“去年寒富苹果又迎来了大丰收年,好一点的亩产能达到5000斤以上,有效促进了果农增收。”

如今的康平,有坡皆林,有岗皆树,百姓在优美的环境里发展生产,建设家园。康平县粮食总产量提高到12亿斤以上,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而且成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县,形成了适宜在沙地生长的地瓜、花生、小米等特色产业。

生态立县,打造沈北美丽建设核心区

从省级贫困县到国家生态县,康平县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建设成果日渐凸显,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康平百姓们既是其中参与者,也是受益者。

走进“沈阳北海”卧龙湖,水天一色的湿地美景呈现出美轮美奂的湿地生态多样性景观。卧龙湖是辽宁省最大的平原淡水湖,也是康平县对外展示生态环境保护成果的一张亮丽名片,在改善辽西北沙化,阻隔科尔沁沙地南侵,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1年7月,卧龙湖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利九宮格用工作上升为“沈阳战略”。

“几年来,卧龙湖自然保护区共实施28个保护性生态建设项目,累计增加湿地2480亩,湿地缓冲带1150亩,生态涵养林7700亩。”卧龙湖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副主任邓靓介绍。

如今的卧龙湖自然保护区,一年四季皆风景,春可观鸟踏青,夏游赏荷垂钓,秋览长空落日,冬看捺钵冬捕。在康平策划的6条精品旅游线路中,卧龙湖自然保护区就撑起了其中5条,成为康平发展全域绿色经济的最重要一环。

辽河是辽宁的母亲河,辽河干流的源头就在康平。2011年开始,康平全面推进辽河康平段的治理保护,实施退耕封育工程,目前6万亩河滩地已全部恢复自然生态,辽河康平生态廊道全线贯通。辽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也为改善辽宁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恢复、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康平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尹百利说,康平将全力打造沈阳北部美丽建设核心区,构筑起保护黑土地和粮食安全的生态屏障,为保障沈阳及辽宁中部城市群的生态安全作出康平贡献。

By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